首页 艾尚文集 下章
冀东平原的一个乡村(六)
 女大不能留,留来留去留成仇。

 王大的⽗亲冯大爷楞跟自己的姑娘结了仇。

 冯大爷过⽇子省,靠手勤嘴省,⽇子倒还过得去。王大长到二八年龄,一手好活计不说,人也出落的不赖,四里八乡的媒婆把冯大爷的门槛踢烂了好几。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⽔,冯大爷惜财如命,这盆⽔一端就是三十多年,东挑西寻才找到块硬地泼出去。照他自己地话说,总算听见点声响。

 这块硬地是四十多岁新丧老婆地王大爷“声响”是王大爷一头⻩牛、两头⽑驴、四只⺟山羊的聘礼。王大出门子时没有依风俗掉眼泪,头也不回就上了车,她的整个青舂换来的就是几头畜生。

 三十大几的王大空着手出了门,就没有再回娘家。

 婆家细在村里出了名的,为了娶王大,王家伤了元气,做了填房的王大好几年没尝荤腥,苦熬了十多年,打发了两位老人后,王大当了家,⽇子渐渐缓起来。后来冯大爷病重,⽇子也过下了,打发儿子求王大拉巴一下。王大想起⽗亲当初的不尽人情,只给了弟弟一斗苦⾼梁面子。冯大爷连病带气,不几⽇就离开了人世。

 王大没回娘家奔丧,和娘家断了道,几十年的仇结了这么一颗苦涩的果。

 王大说自小⼲活到三十几,没⽩了家里,婚嫁的聘礼⾜以给两老送终,泼出去的⽔还有什么指头。

 王大爷拼死拼活地⼲到六十岁上终于⼲不动了。弥留之际,他握着王大的手再三嘱咐:“别为我心了,花钱治病不治命。我是有今没明的人了,以后的⽇子全靠你了。我死了,后事越简单越好,花钱办事给别人看有啥用,死人哪有和活人争食的理?”

 王大是穷怕了,对王大爷言听计从,一瓶子棉籽油算是办了丧事。这种抠门的举动惹恼了亲戚朋友,闲话拽了一大堆。她没有辩解,⽇子还要靠自己过,闲话淹不死人,‮儿孤‬寡⺟少惹些是非。

 王大爷在世时,和亲戚乡邻还有些穿活,去世后,王大信奉看嘴不,指亲不富,过起⽇子是虱子跳蚤蹦不出,不几年就跟亲戚们断了道。邻里街坊有个大事小情,求求借借,连门口都进不去,面子大点儿的,进了屋,也被王大的“口口穷”淡淡出去。

 ⺟亲婚后,妯娌们分家,着⺟亲走投无路,在死门子倒户的王大胡同借了人家的几间土房,⾐食无着不说,还拉了一股不明不⽩的债。⺟亲人生地不,变卖了陪嫁来的⾐物首饰,还是被债主子三天两头上门来,整⽇里以泪洗面。人穷志不短的⽗⺟走投无路,硬着头⽪上了王大的门。王大得知⺟亲自小跟叔叔住在城里,叔叔以让⺟亲留在城里为名让她嫁给自己不争气的外甥,⺟亲誓死不从回到乡下嫁给了⽗亲的事,落了泪。“好孩子,人哪没个马⾼蹬短的事,我帮你过这个坎。”

 王大心硬、眼硬,这次落泪还是头一遭,为我的⺟亲,更为自己,为自己当初无力摆脫的宿命。

 ⽗亲冬闲在城里赶大车时,大哥出世,家里仅有三个蛋,两碗⽩面。妯娌们冷言热语戳在胡同口看热闹,王大气不过,拿出钱来和大姨张罗了里里外外的事。⺟亲下地⼲活,大哥就长在王大家里,连不肖说,逢年过节“吃金裹银”的王大给大哥吃的是净面馒头。⺟亲每次伤心时,王大总是劝:“小华娘,过⽇子过人,多看看孩子,你往宽处想,吃亏长在,老天爷不会亏了你的。”

 稍稍懂点事时,⺟亲总要带我们给王大拜年。⺟亲说没有王大接济,我们就长不成人了,尤其是大哥,每次⺟亲都要让他规规矩矩地给王大磕头。

 王大孩子,把我们当作自己的隔辈人。她的两个儿子都比⽗亲大些,由于王大在村里的口碑不太好,一直没找到媳妇。

 知青下乡,王大的儿子都四十多了,除了下地⼲活,便不在凑群,见了姑娘媳妇,羞得満脸通红,嗑嗑巴巴张不开嘴。只是不怕⺟亲,这些年⽗亲在外,他们没少给我家挑⽔背柴,打心眼里当成了一家人。嘴上不说,心里起急的王大托⺟亲问两个孩子的心事,得知他们有了心上人,很是⾼兴。她破例花钱找了媒人,给两个儿子提亲。城里知青看到王大宮样的粮囤、家什了眼,再加上几顿饺子,一年內就成了两档子喜事。号称“⾁弹财主”的王大不声不响给儿子找了俩城里媳妇,村里人都有点摸不着头绪。

 王大有了自己的隔辈人,但总觉得亲不起来。舍不得给吃给喝,孙男弟女成了陌路人。她常把苦恼说与⺟亲,⺟亲对家务事不好嘴⾐食无着,王大没地方吃宽心丸。

 岁月催人老,儿子分家另过后,王大⾐食无着,像风中的枯草在初冬的街口摇曳。昔⽇柴米成山的王大又一次被命运愚弄,愚弄她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。⽗亲接三差五送车柴,⺟亲常叫王大到家吃饭,有时做些喜口的饭让我们送去。

 这年雪下的很大,王大好几天没出门,儿孙赶去拜年时,她已悄然离去。丧事正逢年关,清冷仓促。

 我清楚记得,那年的冬天最冷,那年的雪至今未化。  m.UqiXS.cc
上章 艾尚文集 下章